户插蒲艾 额涂雄黄

陈平

  ♥陈平

  据《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岁月》载:“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榕枝于门,粘符制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端午节插菖蒲、艾草及榕枝,吃粽子、涂雄黄酒、赛龙舟、水上掠(闽南话,捕捉)鸭、系“长命缕”、戴香包等成为闽南人共享的节日元素。

  而那些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事最叫人难忘。儿时的端午节,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将采摘的菖蒲、艾草、榕枝扎成一束,插在大门门环上,或悬挂在门楣及窗户上。母亲告诉我们,菖蒲和艾草味道特殊,蚊虫害怕;菖蒲形如剑,艾草形似虎,可借以驱魅压邪;而榕枝在闽南民间常被视为可清除污气。

  儿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只能将疑问藏在心头。长大后才知道,菖蒲有宣气逐痰、解毒杀虫功效,可作香料,驱蚊虫;艾草有祛湿温经、散寒消炎作用,气味特殊能驱蚊虫,可见端午节插菖蒲和艾草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再后来,因兴趣深读了不少介绍闽南民俗的书籍,知道了“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辟邪保平安”“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插榕勇灵灵,插艾勇身命”等谚语俗语,逐渐领略到传统民俗的魅力。

  临近中午,母亲将雄黄混入酒中,均匀摇晃,用艾草、榕枝蘸之,洒向房前屋后,特别是墙角与床下。中午时分,母亲会将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耳鼻、面颊及手心、脚掌等处,涂抹时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很好奇,问母亲在祷祝何事。母亲只说,“囝仔有耳无嘴”(意思是说小孩只听不问不议论),这又成为我心中的一个“谜”。随年龄的增长才知道,这叫“画额”,借雄黄以驱毒,盼望小孩能长得生龙活虎。

  端午节当天,灌口老家要用粽子、苋菜卤面祭祖,翻晒衣物,卫生大扫除,准备“午时水”(当天中午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放在太阳下晒)给小孩浴身,如此希冀整个夏季不生痱子。

  当然,缺衣少食的年代,孩子最关注的肯定是粽子。端午前三五天,母亲就要准备糯米、各项佐料及粽叶。先把浸泡一个晚上的糯米沥干,倒入锅里,加入适量猪油、红糖、盐、味精等,用小火炒松,再加入适量卤汤,掌握好火候;如果想吃花生或红豆,可在炒米时加入一起炒。佐料主要有三层肉、香菇、虾仁、海蛎干等。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找来一张桌子,放在大厅门侧,摆好糯米、佐料、粽叶,将粽绳串在门环上,让粽绳垂下。包粽子要先放糯米,加入佐料,尽量把佐料放在中间,再填入糯米。包时不松不紧,扎紧粽叶,棱角分明。母亲还会特意为我们这些孩子包些样式新颖的小粽子。

  煮粽子也有讲究,首选井水,粽子须和冷水一齐下锅;先以旺火烧沸,而后才转入小火,绵绵不息,要注意不断加水,不使粽子露出水面。刚出锅的粽子清香袭人,一串串挂在窗边,煞是好看。

  如今,粽子品种繁多,可我总觉得不如母亲包的味道好。年逾九旬的母亲,指挥我们包粽子时,反复面授机宜,然而我还是尝不出儿时的味道。

2024-06-11 陈平 1 1 厦门日报 content_28569.html 1 户插蒲艾 额涂雄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