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母校的开放包容 激发我的科研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梁希同讲述同安一中治学之风对他的影响
记录整理:厦门晚报记者 陈万泉

  拨教室买教材借仪器 母校助学生探索奥秘

  上初中时,我就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升入高中后,我了解到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就想报名参加。当时,生物学联赛开展没几年,学校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竞赛训练机制,但还是给予我最大的包容与支持,让我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与探索。

  记得当时学校安排生物教研组查文华老师带队,将我们几个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专门拨了一间教室,并购买大量大学教材供我们学习。对于竞赛生来说,生物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学习,做实验也很重要。那时候,学校缺乏比较先进的观察仪器,是时任校长吴亿年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借来更为先进的显微镜供我们使用。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我做了大量实验,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构造,显微镜下的生物之美深深震撼了我。从那时起,我更加热爱生物这门学科,渴望探索生物的奥妙,在心中埋下一颗科研梦的种子。

  高二一整年,我基本上没怎么按照学校课程上学,而是在自习教室里钻研我喜欢的生物学,备考生物学联赛。得益于学校的支持,我先后获得了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最终,我以685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专注章鱼等头足类动物研究 期待扩展人类认知边界

  本科期间,通过一次暑期交流,我得到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Paul Taghert教授和Tim Holy教授的赏识。毕业后我远渡重洋,到这所大学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在果蝇的学习记忆、求偶、昼夜节律等行为的神经机制领域深耕。此后,我又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科学研究所,师从Gilles Laurent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头足类动物(包括乌贼和章鱼)为对象,研究其变色的神经调控机制。

  2022年底,我回国入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继续对头足类动物进行研究。头足类动物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但与人脑在演化历程和组织结构上又完全不同。研究它们,既可以发现相似功能背后神经机制的趋同演化,也可发现人脑不具备的独特神经算法。研究乌贼变色伪装行为的神经机制、章鱼复杂触手运动的分布式控制、头足类动物的高级认知功能,以及头足类神经系统复杂性的演化机制,将为类脑计算与仿生软体机器人系统提供独特的神经算法借鉴与运动控制理论。

  如今,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进展已经重新燃起学术界对头足类动物研究的热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国外顶尖机构的科学家开始追随我们的脚步,重新开始关注这些神秘而奇特的生物。我很期待对头足类动物的研究,能在动物行为、神经科学、智能科学和机器控制等领域交汇点上,扩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原 声

  自小我就在同安接受教育,2003年至2009年的6年求学时光,我都是在同安一中度过的。母校开放包容的治学之风,让我自由地在学海遨游,我的科研梦也在此启航。”

  口述人:梁希同

  记录整理:厦门晚报记者 陈万泉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梁希同,同安人,同安一中初中2006届、高中2009届校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动物行为多样性的神经和演化机制,并致力于开发大规模神经活动成像技术,多次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

  

  征集令

  今年,同安一中将迎来建校100周年,诚挚邀请广大同安一中校友与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的河流,回首校园岁月,讲述奋斗历程,为同安教育留存独特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校友们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5589999(厦门晚报市民热线)

  7229135(同安一中办公室)

  邮箱:tayzbgs@126.com

2024-04-23 记录整理:厦门晚报记者 陈万泉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梁希同讲述同安一中治学之风对他的影响 2 2 厦门晚报 content_23001.html 1 母校的开放包容 激发我的科研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