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始建于1918年 总面积400多平方米

时隔30年 嘉庚故居重启修缮

工期从今日起至结束预计五个多月
本报记者 林桂桢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嘉庚先生故居今日启动保护修缮和室内复原相关工作,工期预计五个多月。修缮完毕后,这座百年建筑将绽放其历久弥新的风采。

  陈嘉庚先生故居始建于1918年,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是嘉庚先生及其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集美师生与村民称陈嘉庚兄弟为“校主”和“二校主”,因此这栋楼又叫“校主厝”。这里留下了嘉庚先生的点滴生活印记,也是再现其勤俭节约、公而忘私高尚品德的重要载体。

  “陈嘉庚先生故居上次修缮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今存在房屋渗水、墙面剥落、构件破损、水电不符合现行文物管理要求等问题。”集美鳌园景区管理处主任王铮铮说,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为更好地弘扬嘉庚精神,集美学校委员会启动了陈嘉庚先生故居的保护修缮及室内复原工程。

  据了解,本次修缮工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陈嘉庚先生故居建筑本体进行保养性修缮,二是将室内的布局和陈设还原为陈嘉庚生前居住的样子。

  

  外部修缮:修旧如旧

  室内陈设:“定制”还原

  

  此次工程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屋面、墙面和地面进行保养性修缮。对于漏水的墙面,将进行修补并做防水处理。对长期渗水长有青苔的墙面,将清洗污渍并重新粉刷。陈嘉庚先生故居的木窗边缘镶有精美的窗框,如果存在构件缺失的情况,将请工匠修复。

  “由于时间久远,墙体和地面的部分闽南红砖已经空鼓、破损,我们将进行修补。故居出口处的屋顶原本是简易的瓦,也将换成嘉庚瓦。”王铮铮说,地面的斗底砖、墙面的釉标砖和屋面的嘉庚瓦,如需替换的,均采用原样式和原尺寸的砖瓦,尽可能保持故居原来的样貌,“我们库存有一些闽南传统砖瓦,也会从拆除的其他老建筑中收集同款式的砖瓦片”。

  据了解,陈嘉庚先生故居的电管原来走的是线槽,接下来将按照现有文物保护规范换成铁管,并进行规整,让线路更加美观、安全。

  目前,陈嘉庚先生故居的两层楼均作展室,一楼展出集美学校校史;二楼为陈嘉庚先生工作室、卧室、餐室、会议室、遗物展室及其胞弟陈敬贤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

  据了解,为了尽可能还原陈嘉庚生前居住时的屋内陈设,集美校委会采访了多位当年到过实地的老人和专家,查找、对比了大量相关资料和照片。

  此次修缮后,一楼将“摇身一变”,成为集美学校委员会的总务处、建筑部、会计处、传达室和秘书处等,各房间的家具和物件将根据老照片和参观者的回忆进行“定制”,并按照当年的原貌进行陈设和摆放。

  目前,在二楼的嘉庚先生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里,陈嘉庚使用过的床、桌椅、沙发等家具(复制品)均按照其晚年居住时的情况进行陈设,但他的手稿、衣服、皮包、热水袋、手杖、枕头、雨伞等遗物原件放在陈列橱里。

  未来,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这些嘉庚先生的遗物原件将搬到陈嘉庚纪念馆。摆放在故居的是原样定制的复制品,它们将“物归原位”,按照陈嘉庚居住时的原貌摆放,更加“原汁原味”地再现其生前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目前,陈嘉庚先生故居院子里有一大片绿地,但缺少游客休憩的地方。本次修缮工程将增设桌椅,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大事记

  

  陈嘉庚先生故居

  

  1918年 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在兴建集美学校早期校舍期间建造了住所,也就是现在的“校主厝”

  1918年到1937年 陈嘉庚和陈敬贤在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期间均在此居住

  1939年 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残存部分建筑主体

  1955年 按照原样重建

  1958年8月到1960年10月 陈嘉庚在此居住,集美学校委员会也移至此处办公

  1980年 集美校委会对该建筑进行维修

  1988年 被评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陈嘉庚先生故居”

  1994年 集美校委会再次对该建筑进行维修

  

  

  点击

  

  一把伞 一件背心 一盏自制灯

  修缮工程还原嘉庚先生简朴生活

  

  此次故居修缮完毕后,室内布局和陈设将恢复陈嘉庚先生1958年至1960年在此居住时的样子。修缮完成后,市民游客漫步在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看到老式热水瓶、台灯、搪瓷水杯、手摇电话机、算盘、账本、老式手电筒、煤油灯、烛台等富有年代感的物品,在简单朴实的陈设中,“身临其境”感受陈嘉庚起居简朴、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

  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回国定居,坚持先修缮被战乱破坏的集美学校校舍,而自己暂住在航海学院的诚毅楼。直到1955年校舍全部修竣后,他才同意原样修复个人住所。

  陈嘉庚晚年,他的儿子陈国怀、孙子陈联辉从海外回来照顾他,发现故居整栋楼除了陈嘉庚住所就是办公室,没有多余的房间,于是他们只好住在层高不到两米的屋顶小阁楼里。

  陈嘉庚平时用一盏煤油灯照明,一次不慎摔破煤油灯,就将一个断掉提钩的瓷杯,倒置过来点上蜡烛当“烛台”。嘉庚先生的客人不是首长就是侨客,工作人员觉得“蜡烛台”不雅观,多次建议换新的,但陈嘉庚坚持不肯。

  二楼陈列橱里有一件破棉背心,据悉是陈嘉庚自抗战时期穿到新中国成立后,破了还继续穿。

  一把布伞,是陈嘉庚从南洋带回的,用了十多年,破了就补,烂得不能再补就换布。亲人觉得补后不像样,他笑着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征集令

  

  ●征集内容 反映厦门全市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展现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述资料及相关线索均可。

  ●征集要求 (一)老照片:要求内容真实无涂改,影像清晰,并附上简要文字说明以及投稿人姓名、电话等信息。(二)文献资料:资料应确保无权属纠纷,无侵犯他人肖像权、著作权、名誉权等行为。

  ●征集渠道 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或发送线索资料至本次征集专用邮箱(smjxs@xmrb.com),或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厦门日报”官方微博留言。

  ●截止时间 2024年7月1日

2024-05-15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工期从今日起至结束预计五个多月 始建于1918年 总面积400多平方米 1 1 厦门日报 content_25315.html 1 时隔30年 嘉庚故居重启修缮 /enpproperty-->